人民日报环球走笔:艺术无处不在
日前,一个名叫“艺术无处不在”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在英国落幕。这项文化盛事由英国艺术家理查德·瑞德最早发起,并得到英国政府的鼎力支持。在瑞德看来,“倘若我们无法让大街上的普通人走进美术馆,那我们起码可以让美术馆中的艺术走上街头。”
当今社会,生活节奏飞快,人们忙于事业、工作和生活,尽管英国不少博物馆和画廊都是免费的,但许多人仍鲜有专门的闲暇时间参观。大量艺术精品被散落收藏在各地各类美术馆和博物馆中,普通民众要走遍所有美术馆、看遍所有馆藏也并非易事。于是,将艺术精品从幽深的展厅转移到大街小巷,让艺术之美不经意间呈现在普通民众目光所及之处,无疑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。
据统计,活动期间,90%以上的英国人在不同地方观看了这些艺术杰作。一位名叫乔治的小伙子深有感触地说,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新古典主义画家沃特豪斯的作品《夏洛特夫人》,之前一直想看,却抽不出时间去美术馆,现在很方便地欣赏到了。以《冷暗物质:部分分解图》作品入选此次活动的雕塑家科妮莉亚·帕克认为,“艺术无处不在”活动是同类公共艺术展览中最优秀、最成功的一个,平时广告牌是用来推销商品的,现在它们为人们展示艺术,人们不用买票,就可以观赏。
英国是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,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,艺术氛围浓郁,民众艺术欣赏水平较高,创意产业也十分发达。不过,政府和有识之士并没有在原有基础上停步,而是想方设法对艺术进行深入普及和挖掘,不断拉近艺术与人们生活的距离。从这次“艺术无处不在”活动的举办形式看,有不少可以借鉴之处。
活动充分释放“规模效应”,把整个英伦三岛都变成了大型室外展厅。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,精挑细选出的57幅艺术作品被印刷成精美的海报,张贴在大街小巷的2.2万个广告牌、海报张贴栏、电子广告屏上。伦敦市内2000多辆公交车和1000多辆出租车的外壳,也成了“流动的画廊”。《泰晤士报》称,“艺术无处不在”事实上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展。
活动注重调动民众的参与互动。譬如,举办方首先在网站上公布拟参选的画作,由大家自由辩论,评选最喜爱的作品。最后通过在网上投票,遴选出大师杰作。
活动期间,摄影爱好者还可以拍摄相关作品。只要不落俗套,能够吸引人驻足,让评审们感到惊讶甚至让他们发笑,不管用什么表现手法,都有可能获得各类丰厚奖品。艺术活动的链条也因此被延伸,民众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激发。
活动还有效利用社会资源,花小钱办大事。英国海报业慷慨提供价值300万英镑、为期两周的广告空间,世界各地1000多名个人踊跃捐款,用于支付海报纸张和印刷的相关费用。
艺术的标签不应该只是曲高和寡、阳春白雪。让艺术无处不在,艺术必能更好地涤荡心灵、塑造国家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力量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3年09月05日 21 版)
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,谢谢!